幾年前,外國大廠研發了,並陸續的在市場中推出,以環保、對抗全球暖化為號召的,新素肉塊。跟傳統的很不一樣:一來,它們吃來煮來,沒有一種素肉的豆渣味;二來,賣相像極了肉類漢堡,一點不像機器倒模出來的那樣。甚至咬下去,切開的時候,紅紅的醬汁滲透出來,乍看,跟真的肉塊沒兩樣。
跟肉食的朋友出外吃飯,看見我點選 「咕嚕肉」 和 「五柳仙班」(用魚形模具做出來的素食)等香港常見的蔬食飯餐時,總會忍不住把話題帶到 「口齋心不齋」 的話題來。(「齋」 在香港話裡,是素食的意思。這句話,有言行不一之意。)然後,我夾着那塊用豆腐做的 「咕嚕肉」,和用芋頭做的 「仙班」,跟朋友熱論起來。
對呢?為甚麼要吃像極肉食的食品呢?為甚麼市場上在售賣素肉丸和素肉排呢?不只我跟你有這個疑問,連歐洲的農業協會,亦曾經指出素食食品標籤不明,容易令消費者混淆,而就素食食品應否套用 「漢堡」和 「香腸」等肉食食品的名詞,而訴之於議會。最終,歐洲議會否決這個提案。
從純素、蛋奶素到水果素等,蔬食的光譜大得很。同樣地,世界的多元,每每教人驚訝。吃素,不吃素是一種。吃素肉,堅持吃天然的食物,又是一種。不如這樣吧,先放下「口齋心不齋」,回歸蔬食的初心,回想一下,當初願意放棄肉的味道和營養,而走進蔬食世界的心思。然後,進一步,打開耳朵,多聽聽,吃素肉的、吃蛋奶素的、吃純素的,和吃肉朋友的話… … 或許,慢慢地,恬然發現「口齋心不齋」,已經不那麼的重要了。
(照片拍攝:Cindy Cheung Photography Gallery )